您的位置: 首页 >实验德育>国旗下讲话> 详细内容

诚实守信,知行合一(第七周锦峰路校区国旗下讲话)

来源:原创 发布时间:2025-06-24 13:08:34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诚实守信,知行合一

教师发言:

尊敬的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  

大家好!当我们在课本里读到"人无信不立"时,可曾想过:那些泛黄的历史书页间,正闪耀着无数诚信之光的星辰?今天老师想给大家分享三个历史故事,探寻"诚实守信,知行合一"的永恒密码。

公元前356年的秦国都城南门,商鞅手持髹漆木柱,当众许诺:"能徙此木至北门者,赏金十镒。"百姓皆视若儿戏。直到有人将木头扛到北门,商鞅立即兑现承诺——这并非简单的取信于民,而是一个伟大变革者对"政府诚信"的生死抉择!因为商鞅深知:变法者的信用,就是新法得以生根的土壤。正如他后来在《商君书》中写道:"法者,国之权衡也;信者,民之所恃也。"

张骞持节十三年不改其志  

公元前138年,张骞手持汉节出使西域,穿越匈奴囚笼、流沙荒漠,历时十三年才抵达大月氏。途中,他多次面临生死抉择:匈奴单于威逼他投降,妻子家乡的父老劝他放弃,但张骞始终紧握象征国家使命的节杖。《史记》为他作传,写道:"臣凿空西域,虽九死其犹未悔!"因为在他心中,使节的诚信,是国家尊严的万里长城。如今敦煌壁画里的"张骞出使图",仍在向世界诉说这份千年坚守!

目光拉回到近代, 1912年元旦,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,宣布"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"。当清廷代表提出"南北和解"时,他严词拒绝:"革命者言出必行,今日剪辫易服,明日就要废除帝制!"为兑现"平均地权"承诺,他亲自带队丈量土地,却在遭到军阀围剿时感叹:"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!"    

他在《建国方略》中强调:"政治中最重要者,为诚实与信用。"尽管最终未能完成所有理想,但"天下为公"的信念和"言必信,行必果"的作风,至今仍是中华民国的精神象征。

同学们,这些历史长河中的诚信星光,此刻正照耀在我们的课本里、教室中、校园里。当商鞅的木头化作政府公信力的基石,当张骞的汉节化作" 一带一路 "的友谊纽带,当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激起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。我们终将明白:诚信从来不是古人的专利,而是每个时代青年必须继承的文明火种!

谢谢大家。


学生发言:

尊敬的老师、同学们:

大家好!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"诚实守信,行合一"。两个看似朴素的精神品质,恰如北斗星,指引着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方向。

商鞅立木建信,让变法诏令通达四海;曾子杀猪践诺,用行动诠释言传身教。这些典故告诉我们:诚信不仅是立身之本,更是推动社会前行的基石。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"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"的志向,但若没有"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"的躬行实践,再崇高的理想也会沦为空中楼阁。

在当今社会,"诚实守信"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。外卖小哥暴雨中准时送达的坚持,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数据记录,企业家宁可亏损也要兑现承诺的担当,这些平凡却闪光的瞬间,正是"志行合一"最生动的注脚。正如王阳明所说:"未有知而不行者,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"

站在新时代的起点,我们当以诚信为帆,以实践为桨。从按时归还一本图书做起,从兑现对家人的每个承诺开始,让诚信化作看得见的行动,让志向落地为具体的脚步。唯有如此,方能真正践行"志行合一"的智慧,在人生的航程中破浪前行!

谢谢大家!

 

 

 

 

 



×

用户登录